查看原文
其他

80后张光璎先生

张祖庆 祖庆说 2021-10-25
         

点击上"祖庆说"关注我们

张光璎先生今年80多了,在我看来,她思维敏捷,心态年轻,生活时尚。她,就是个地地道道的80后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题记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


2004年下半年,我在杭州西博会上了一节想象作文课《亚马逊河探险记》。因有不少探索性的元素,课毕,引发不少争议。我想到了求教张光璎老师。她是作文教学的专家,虽未谋面,但我仰慕已久。2005年上半年,我托好友周益民,将此课VCD捎给张老师。


一个月后,北京来电。


“喂,你是小张老师吗?我是张光璎,你托周益民捎给我的光盘收到了。你的课上得挺好,我很欣赏!我推荐你到北京展示展示,怎么样?”


2005年10月,我带着未经试教(因学生学农停课)的《詹天佑》,踏上了第一次赴京讲课的旅程。


五棵松饭店的餐厅里,会议主办方丁梁主任指着精神矍铄的老者,告诉我,这就是张光璎老师。


张老师双手用力地握着我的手,连声说:“好!小伙子,南人北相!明天看你的表现!”


第二天,我饱含激情地演绎了新版《詹天佑》,整体效果比我预期中的要好。课后的互动,在主持人的煽动下,我这不怕虎的“初生牛犊”,面对同上一课书的特级教师,毫不怯场。


互动毕,张老师又一次紧紧地握着我的手,连声说:“好!好!我真没看错人!”


吃过饭,张老师把我喊到一旁,语重心长地说:“我很欣赏你的课,大气、厚重!但有两点你要注意:第一,年轻人气盛,发言要谦逊平和些;第二,这节课,语文的东西还可以更多一些,因为时间是个常数,你拓展得多了,文本便读不细了。你觉得呢?”


我不断地点头,不停地记着。


临别时,她热切地望着我:“我期待你的下一课!”


首都机场登机时,我这马大哈,差点把身份证弄丢。此后,每次见到,她总打趣我:“身份证没丢吧?”每次回到杭州,我总是短信告诉张老师:“人和身份证平安落地。”


这,成了我们之间的语言密码,也是我向她报平安的特有方式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


2006年3月,我终于有了机会在张老师面前汇报“下一课”——《我盼春天的荠菜》。


张洁的文章本就让人感动,加上学生语感特别好,这课,打动了台上台下的师生,不少孩子和老师都含着热泪。张老师听毕激动不已,在会上对我的课做了高度评价。“文本的意义,是从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!张祖庆老师,用他对文本的独特解读,带着孩子们走进文本深处,让文本的意义获得了崭新的生长!”


课后,张老师又指出了我这节课的两个值得完善的细节——其中,“薄雾”一词的读音,就是她纠正的。


后来,我陆续和北京小语界的一些老师有过接触,大家无一例外地谈到张老师看问题独到尖锐,建议坦率真诚。只要发现问题,她从不违心地“送元宝”,而是直率指出。这,大概是张老师赢得大家敬重的重要原因吧。


此后的几年里,我又赴北京上过几次课,多次拜访张老师。我们聊语文,聊人生,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之交。张老师的很多精辟话语,我至今清晰地记得——


“我最欣赏一个人的什么?是人品,其次才是他的才华。一个人的人品不行,课的品格肯定高不到哪里去!”


“有章有法练——文无定法,有规可循;有规可循,却文无定法;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。万物皆规律,有法天下和!”


每当教学设计或者生命陷于“山穷水复”之时,咀嚼张老师的话语,常常峰回路转,柳暗花明。


今年上半年,我在《小学语文教师》杂志发了篇关于“裸课”文章。这个观点引发了广泛的争鸣,张老师第一时间表达了她的支持与赞赏——


我十分赞成这一观点!因为“真实”的课才能贴近听课老师的教学实际,也才会引发大家的研究兴趣,教研活动才能具有实效性。退一步说,即使漏洞百出,也具有研究价值,会使听课老师更关注教学中的疑难,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实践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成与败都有营养”。公开课不是舞台上的演出,经过无数次彩排,以求观众赏心悦目,而是聚合老师的力量一起解决教学中的困惑,探索教学中的规律,促进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,以求学生健康成长。在平日课堂里有意识地锤炼自己,当登上大舞台时才能既真实又自如地掌控课堂。只有“真实”的呈现,才具有可信度。



3

和张老师更多互动,是在邮件中。


打开邮箱,常常会收到张老师发来的精美PPT。画面优美,音乐动听,回味无穷。我后来上的《创意图书馆》《我向往——》等课,素材和教学灵感,就是从张老师发来的邮件中获得的。


这些年来,我记不清收到过张老师发给我的多少PPT。这些PPT,时尚、鲜活,常看常新。我的电脑里,专门建了一个文件夹,名曰:"80后,张先生“。


说张先生是80后,还真不假。在我的记忆里,和她相识的十一年,她仿佛永远未曾老去,永远精力旺盛。


2009年春节,我们全家在北京过年。春节那天,张老师和丁梁主任带我们逛庙会,游大观园。张老师一路步履矫健,谈笑风生。


张老师还特意为我们安排了丰盛的红楼午宴。席间,她亲自担任讲解员,兴致勃勃地为我们讲解每道菜的历来。


再后来,有了微信。张老师在第一时间用上了,还学会了制作萌萌哒的微信美篇。


张光璎老师,用自己的年轻态,为我上了一节又一节人生之课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4


2015年11月25日,张老师为我上了生命中最为厚重的一课。


那天晚上,张老师约我和丁主任在北京某饭店吃晚饭。饭前,张老师郑重地递给我一本书:“祖庆,这是我哥选编的关于我父亲的一本书,你看看。”

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(请把手机横过来看图片)


我接过书,认真地阅读起来。


只能用“震惊”来形容当时的阅读感受!这么多年的交往,张老师从未和我说起她父亲的显赫身世和兄弟姐妹们的辉煌成就!


张老师的父亲,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篆刻家和书法家。官至四川省营业税局局长——相当于现在的省财税厅厅长。后来,因为不堪政界的黑暗与腐败,愤然辞职。齐白石先生,曾亲自为其定润格,“刻印每字四万元”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她父亲,绝对是个“超级大咖”。这在当年,有多大的影响力啊!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请把手机横过来看此图)


席间,张老师还告诉我,她的兄弟姐妹都很有出息,两位在北大当教授,一位在国外,她的同胞妹妹张光珞,也是特级教师,其他的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。


让我震惊的,不是张老师先父的才华,也不是她兄弟姐妹的成就,而是张老师的淡定和从容。


后来,她打电话告诉我:“之所以把这本书送给你,是因为把你当作了亲人。别的人,我不会说起这些事儿。”


做事要高调,做人要低调”,是张老师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这件小事,就是最为鲜活的注脚。今天,我偷偷地在这里“披露”这件往事,事先并没有征得张老师的同意。因为,她是绝对不会答应我如此高调的。


北京的好几位特级教师跟我说起,去年,张老师八十岁生日,她的亲朋好友准备为她策划隆重的庆祝活动。她坚决拒绝:"我一不是名人,二没有做出杰出贡献。你们这不是折腾我吗?"于是,只在很小的范围,过了一次家庭式的生日。


低调如此,让人肃然起敬。


.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5


今年上半年五月,《小学语文教师》编辑部要刊出我的“创意写作”暑期增刊,我约张老师写篇稿子。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


一星期后,张老师发来了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。从文中得知,她又一次认真地看了我的新课,又一次对我的课表达了她的喜爱之情。我知道,这是张老师用她独有的方式激励我上好“下一课”。


“我期待你的下一课!”


正是这简简单单的话语,一次又一次鼓舞着我坚定地走在语文路上。张老师,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润物无声地地给我上着一节又一节人生大课。不仅仅是我,和我同辈的不少朋友,都曾得到过张老师特殊激赏与真切教导。好友王文丽、周益民、蒋军晶等,每每提起张老师,叨念她对我们的特别关爱与悉心栽培,无不心生感佩。

张光璎老师,真正当得起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这八个字。她,是名副其实的“80后先生”!


.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【后记】


先生,我这个70后晚辈,祝80后的您越来越年轻!期待9年后,我再写一篇《90后张光璎先生》!


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